提到法系車,很多人會想到底盤技術,雪鐵龍更是被稱為「底盤大師」,這一點其實和法國的地理環境有關,三分之二的地區都是丘陵地形,山路、彎道特別多
如果想要汽車的彎道性能出色,就需要加粗防傾桿,但是太粗的防傾桿又會妨礙兩側車輪的獨立性
于是法系車覺得,不如直接優化扭力梁來得更加直接,這也是很多法系車采用扭力梁后懸架的最大原因
1999年雪鐵龍Xantia Activa(桑迪亞)參加麋鹿測試,滿載成績高達85km/h,20多年過去了,至今無人超越。這主要得益于雪鐵龍精湛的底盤技術
比如主動液壓懸架系統,經過了三代技術升級,第一代技術源自1955年雪鐵龍DS,是世界首款裝備液壓懸架的車型
1962年的雪鐵龍DS19還曾救過法國總統,在前后各爆一胎的情況下,憑借超強的底盤素質突破重圍,一時間所有人都知道了雪鐵龍的底盤技術,「魔毯懸架」的稱號也由此而來
當年參加麋鹿測試的Xantia Activa屬于第二代產品,這套懸架最大的特點,就是利用液壓球取代了傳統的彈簧裝置,不僅支持懸架的自動調整,還可以通過手動控制,改變懸架的軟硬和離地間隙
到了2000年雪鐵龍在C5、C6上搭載了第三代液壓懸架,可以根據行駛路況、車速和駕駛風格,自動調整車身高度,當車速較高時,降低車身重心,既可以提升穩定性,也可以降低風阻
遇到坑洼路面,又會自動升高底盤,提升抓地力和通過性
法系車底盤第二項核心技術就是后輪隨動轉向,它的原理是在后懸掛與車身的連接處,增加多個橡膠軟墊
當車輛轉彎對某一側擠壓時,軟墊會因為變形,導致后輪產生一定角度的變化,從而實現了后輪隨著前輪一起轉向的效果
這項技術的好處,就是可以在高速行駛緊急并線的時候,容易出現轉向過度,通過后輪產生一個很小,與前輪相同方向的后輪轉向,就可以彌補轉向過度的趨勢,讓車輛在高速過彎時,擁有更好的平衡性
當年雪鐵龍進入國內合資生產的神龍富康,配備了液壓主動懸架、液壓主動防傾桿、后輪隨動轉向3大核心底盤技術,當時的法系車可以說引領了整個行業的底盤科技
主動液壓懸架成了后來空氣懸架、電磁懸架的鼻祖,后輪隨動轉向也被寶馬、奧迪升級為后輪主動轉向
至于很多人吐槽的扭力梁懸架,其實大多是被名字欺騙了,法系車的扭力梁和普通的扭力梁有很大的差別
比如采用了特殊工藝的高硼鋼,國內做不到嚴格的標準,扭力梁都是來自德國進口,還比如雪鐵龍C2的扭力梁,看似是中間一根橫梁,但其實兩邊的擺臂是可以獨立運動的
早在1948年雪鐵龍發布的2CV懸架,被稱為「扭力梁四輪獨立懸架」,即便40多年沒有升級,依然表現出色,甚至拆掉單邊后輪,依然能夠保持平衡
你可以理解為法系車扭力梁懸架,并不能算是真正的扭力梁,而是堪比獨立懸架的升級版本
為了保證懸架的高度匹配,法系車型一般保持高度統一,即便是進入國內,也沒有因為市場選擇拉長軸距
這在一些人看來,多少顯得有些不理解中國消費者,也出現很多反人類的設計,使用和維修都比較麻煩
開過法系車的朋友,應該都會有切身的感受,轉向手感、底盤支撐、彎道表現都非常優秀,在國內20萬以內的車型,也就福克斯和馬自達3能相提并論
由于各種各樣的原因,法系車在國內已經日漸衰落,但是提到底盤技術,法系車絕對還是第一梯隊